

商傳媒|記者陳品縈/綜合報導
2025年的罷免與反罷免選戰,讓台灣街頭再度化身政治「可視化舞台」。合和媒體集團創辦人、戶外媒體專家李丞軒博士(政大資管博士)指出,本次罷免選戰相較一般大選具有「宣傳週期短、情緒張力強、動員節奏快」三大特徵,因而更依賴高密度戶外廣告來進行「視覺轟炸」與「地緣動員」,並藉由造勢活動與行動媒體,形成議題擴散的倍增器。
罷免 vs. 一般大選:短期高張力,戶外成為節奏器
李丞軒博士指出,一般大選多有較長鋪陳期,候選人可靠政見、辯論與長期品牌建構逐步發酵;罷免選舉則不同,往往需在有限週期內完成議題凝聚與支持者動員。「訊息必須被大幅壓縮、符號化,並以高密度戶外曝光快速覆蓋通勤動線與生活節點,讓市民『走到哪都看得到』,進而形塑氣勢。」李丞軒博士表示。
投放規模與媒體結構:約2,000萬新台幣,傳統×動態並進
依據該次調查,2025年兩波罷免/反罷免宣傳的戶外廣告總量約2,000萬新台幣:
第一波(7/26)約1,500萬,第二波(8/23)約500萬,比例約為3:1。媒體結構方面:
- 布旗+看板 40%(約800萬)
- 公車廣告 25%(約500–535萬)
- 台北行動車 5%(約100萬)
- 大型LED看板約 10%(約200萬)
- 各地行動宣傳車 8%(約160萬)
- 其他如夾報與宣傳品 12%(約240萬)

李丞軒博士分析:「數據顯示台灣選戰仍以傳統『布旗+看板』為骨幹,但動態媒體的比重持續上升。尤其行動LED車能配合議題熱度與路線即時調整,對短期選戰而言更具戰術價值。」
區域熱度與投放樣態:雙北領先、桃園深入社區、台中活動群聚
調查顯示,本次宣傳量體的區域排序約為:台北市 > 新北市 > 桃園市 > 台中市 > 其他縣市。
- 台北市:資源最集中,LED、車體、公車廣告與大型看板全面上場,形成高密度的視覺覆蓋。
- 新北市:中和、永和、汐止等關鍵選區採「靜態看板+機車車隊掃街」組合,與台北市打造聯防型動員。
- 桃園市:中壢、平鎮、龍潭等人口帶主要佈建,並延伸至社區投遞與市場節點,基層滲透度高。
- 台中市:結合大型造勢晚會+廣告群聚(七期、市政路、黎明路等),活動聲量與戶外量體相互強化。
- 其他縣市:花蓮、新竹等地以在地社區化為主,雖量體不及都會,但深耕度高。
李丞軒博士總結:「台北靠密度、新北打聯防、桃園走基層、台中靠活動,其他縣市則以社區滲透為主。不同城市打法,映照出台灣多元而靈活的選舉文化。」
線上×線下的疊合戰:推估線下55–65%、線上35–45%
針對外界關心的線上線下比例,李丞軒博士以合和媒體內部觀察與第三方輿情工具交叉推估指出:若納入數位廣告與社群投放,本次罷免選戰線下(戶外)約占55–65%、線上(數位)約占35–45%,不同陣營與選區略有差異。「戶外是底盤,數位是延伸。街頭的存在感創造心理優勢,而數位端則把話題延展、放大與精準對話。」
戰略意涵三部曲:訊息壓縮、地緣動員、議題造勢
在李丞軒博士的框架下,戶外廣告在罷免選戰中扮演三個關鍵角色:
- 訊息壓縮:短期選戰需要高度濃縮的符號與口號,透過高密度戶外鋪陳,快速建立記憶點。
- 地緣動員:鎖定市場、社區入口、校園周邊與交通節點,讓市民在日常路徑中反覆觸及,強化群體感。
- 議題造勢:造勢晚會與行動媒體同步,讓街頭空間成為可見的聲量舞台,形成活動與廣告的互相放大。
展望:動態×數據,讓戶外更聰明
對未來選戰走向,李丞軒博士提出三點建議:
- 行動媒體提高比重:以路線規劃與時段管理,呼應即時議題,把網路聲量帶上街頭。
- 數據賦能戶外:以地圖熱區、觸及率模型與社群回饋,優化看板布局與輪替節奏。
- 線上線下互補:把實體可見度轉化為數位討論度,形成曝光→搜尋→互動→再觸及的飛輪。
「罷免選戰只是縮影。」李丞軒博士強調:「未來任何大型選舉,都是一場節奏管理的疊合戰。誰能在最短時間,以最高密度佔據視覺與空間,並把線下存在感轉為線上話題,誰就能掌握選戰話語權。」
—
受訪者|李丞軒博士
政大資管博士,合和媒體集團創辦人。深耕台灣戶外與交通媒體超過30年,見證台灣從布旗看板到大型LED與行動媒體的演進,被業界視為「戶外媒體場域經營」的重要推手。
關於本調查
本文所述金額與占比為依據公開新聞、業界回饋與合和媒體觀察所作之彙整與推估;線上/線下比例為區間推估,實際數據依各陣營策略與時點而異。供媒體報導與學術觀察參考。